全国服务热线:400-0379-440

新闻中心 PRODUCT DISPLAY

思明蘑菇云+航母今日份的热搜有他“十万分之一”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22-10-28 151 次浏览

  那是上世纪60年代,欧洲、美国的科研机构纷纷向周光召发出访问邀请,还提出承担全部费用,如此殊荣在当时的中国物理界是独一份。

  与此同时,北京花园路上一幢4层小灰楼里,却多了一名青年的身影,白净的脸,短衣短裤,中等身材,因为对花粉过敏,总戴着口罩,路过的人向他打招呼,叫他“老周”。

  1967年6月17日晚上,在这栋小灰楼上班的人们发现蘑菇云,大门口的地上突然多了一张纸,红彤彤的,凑近一看,是《人民日报》发出的庆祝我国颗氢弹爆炸成功的喜报。

  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当年参与了氢弹研究的杜祥琬笑着告诉《环球人物》记者:“不知道谁了解到我们院是做这个事的,就把‘喜报’贴到大门口的地上。”

  杜祥琬口中的“我们院”, 是第二机械工业部(以下简称二机部)第九研究院(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,以下简称九院),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那里群星璀璨。

  当时欧美物理界都在寻找的周光召,就是“隐身”在这里的一颗星,也是托举氢弹爆炸成功背后有力的一双手。

  到今天,那声来自新疆罗布泊的氢弹爆炸成功的巨响已过去整整55年,23位“两弹一星”功勋科学家仅3位健在,周光召是其中之一。他刚刚过了93岁高龄的生日。

  比周光召早几年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思得记得,大学就在一本从俄文翻译过来的杂志上看到周光召的报道,那时周光召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(以下简称杜布纳)工作,报道称赞他年轻有为,才华出众。

  胡思得所说的杜布纳,当时聚集了社会主义阵营的许多科学家,科研水平全球领先。周光召4年里发表了30多篇论文,在国际物理学界声名远播蘑菇云。

  后来与周光召相熟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,就是那时次听说周光召的:“美国所有高能物理领域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中国年轻的研究员,是当时最杰出的、最有新思想的一个物理学家。我记得很清楚,周光召那时候发表过的好几篇文章我都仔细研究过,而且在一些学术讨论会上,也都是大家热烈讨论的题目。”

  恰在此时,时任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赴苏,与周光召有一次长谈,就中国如何发展核武器谈了自己的观点。

  “这次谈话对我影响很大,使我知道了党中央发展核武器以加强国防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。我决定回国,将自己投身到‘两弹一星’的研制中去。”周光召日后回忆道。

  试验前夜的10月15日,周光召突然从时任二机部部长的刘杰那里接到一项紧急任务:认真估算一下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概率是多少。

  这颗原子弹所代表的重大意义让大家必须慎之又慎,刘杰说:“不正式爆炸,没有结果以前,那是提心吊胆的,大家都在紧张。”

  在不到16个小时中,周光召抓住要害,精准筛选出有效参数,连夜计算,确认爆炸成功的概率超过99%,除不可控因素外蘑菇云,原子弹的引爆不会出现任何问题。

  “光召兄的回来,使得中国1964年爆颗原子弹(比预想中)早了一两年。”杨振宁说。他记得美国报纸陆续有报道说中国研制原子弹的主要是哪些人物,周光召的名字屡屡出现在《纽约时报》上。

  邓稼先、周光召组织科技人员制定了关于突破氢弹原理工作的大纲:步,继续进行探索研究,突破氢弹原理;第二步,完成质量、威力与核武器使用要求相应的热核弹头的理论设计蘑菇云蘑菇云。

  当时法国也在探索氢弹蘑菇云,为了抢在法国前面爆炸,长中国人的志气,时任九院理论部副主任的周光召鼓励大家咬紧牙关,理论部大楼每天晚上都是灯火辉煌。

  “大家很默契地做好自己手头的工作,也不需要特地加油打气,我们都有切身感受,知道中国一定要站起来,爱国从来都不是一件抽象的事。”杜祥琬对记者说。

  可他自觉受之有愧,“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,远不是几个人的事情,是十万以上人的共同工作。如果要评价我其中的贡献,那只不过是十万分之一而已。”

  那原本是一场交担子的会议。82岁的他把“973”计划专家顾问组组长的身份移交给了已卸任科技部部长的徐冠华,他是应邀前来和大家交流经验的。

  从中国科学院(简称中科院)院长任上退下后,他从1996年起担任了10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,联系全国科技工作者蘑菇云,促进科学的普及和推广,自称科普工作的“开路小工”。

  “老师很少对我们谈他以前的经历,也很少提及他在‘两弹’中的贡献。”周光召的学生吴岳良告诉《环球人物》记者:“他认为如果事情是团队一起做的,就不要再把主要贡献、次要贡献分得那么清楚,因为大家都很重要,缺一不可。”

  中科院办公厅原主任李云玲还记得,周光召刚就任中科院院长那几年,院里经费非常紧张,有的所连发工资都困难。一些中年科技人员长期超负荷工作,积劳成疾,英年早逝,周光召为此痛心不已。

  吴岳良还记得,上世纪80年代在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读书时,老师常在周末带着他们去外面改善伙食,半只鸡或一只鸡,桌上是一定会有的,“改善伙食肯定要有肉嘛”。

  空闲时,周光召还“发”面包给学生吃,从和面、揉筋、发酵、塑形到烤制都由他一人完成。“是那种欧式面包,他做得很好。我从德国回来时还特地带了专用酵母粉给他。”吴岳良“呵呵呵”地笑。

  2007年离世的彭桓武是周光召的老师。周光召非常尊敬老师,每逢大年三十蘑菇云,总要去彭桓武家拜年蘑菇云。吴岳良也延续了这一传统,要分别上门给周光召和彭桓武拜年。

  彭桓武曾用一个比喻形容自己在“两弹”研究中所做的工作:我就是老房门口的那一对石狮子,只需要“把住门”,其他的交给年轻人去做。

  半个多世纪以来,这对“石狮子”从彭桓武变为周光召,如今又换成了吴岳良——他仍然带着学生扎在科研线,“发挥年轻人的创造性,这是我特别希望做到的事情”。蘑菇云+航母今日份的热搜有他“十万分之一”